1955年,曾经的“战犯”,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返回了大陆。在卫立煌抵达北京后,周总理带着六位元帅亲自迎接他,毛主席也专门设宴招待他,这不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。
要知道,卫立煌当年也是参与过“剿共”的,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东北“剿总”司令,还曾在建国前夕被定为战犯。他何德何能,能让中央如此重视呢?
其实,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卫立煌,有两大原因。一方面是因为卫立煌是第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。此前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逃出大陆后往往一去不回,害怕被清算。而卫立煌却始终心系大陆,最终选择了回来,自然值得我们重视。
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卫立煌虽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,但对革命也是有功的,曾为我党作出过重要贡献,因此我们给他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是一种回报。
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,卫立煌一个国民党将领,怎么就为我党作出贡献了呢?这就要从1936年的西安事变说起了。
此前,卫立煌作为国民党内的“元老级”将领,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过护法运动,也参与过东征和北伐。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,卫立煌也确实参与过“剿共”,进攻过鄂豫皖苏区。不过在西安事变爆发后,卫立煌的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。
当时卫立煌也奉命在西安参与会议,结果和蒋介石一样被扣押。周总理将卫立煌作为重点团结对象,与他促膝长谈,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主张,也阐明了一致对外的重要性。卫立煌也意识到抗日救亡已经不能再等,他明确表示:内战不能再打了,今后大家应该团结起来,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。
当然,其实蒋介石也说过同样的话。但在蒋介石信誓旦旦的保证背后却是无情的背叛,皖南事变已经证明了蒋介石根本没有把一致对外的主张放到心里去,只不过是做出一些承诺以便自己脱身罢了,他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反共的顽固派。而卫立煌则不同,此后他的一系列行为表明,他是真的把周总理的话听进去了。
1937年7月,七七事变爆发,此时蒋介石还抱着谈判解决的幻想,而卫立煌则直接致电蒋介石,坚决要求抗战,并表示对日本绝不能妥协。日军围攻北平时,部分国民党军将领还怀着保存实力的心态观望,卫立煌则主动请缨北上,率十四集团军北上保卫北平。
可惜由于宋哲元等人战前准备不足,卫立煌还没来得及赶到,北平就沦陷了。卫立煌随即转向北平西郊的干军台,打响了对日军的反击战。10月初日军进犯山西后,卫立煌又组织部队保卫忻口,指挥了著名的忻口会战,给予日军重大杀伤。
太原沦陷后,卫立煌继续组织中央军在山西抵抗,还曾访问延安。卫立煌可以称得上对我党最友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,他曾多次和周总理、朱老总交流,反对国民党挑起“反共高潮”的行为。在蒋介石要求他进攻八路军时,卫立煌态度消极,尽可能保护八路军。但在抗日时,卫立煌极为积极,还曾指挥滇缅战役,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。
1946年内战爆发后,蒋介石叫嚣要三个月内“戡平内乱”,消灭我党。卫立煌则一再呼吁蒋介石遵守《双十协定》,通过谈判解决两党之间的问题,不要同室操戈。
但蒋介石却对卫立煌的呼吁无动于衷,卫立煌心灰意冷,索性拒绝了蒋介石给予的高官厚禄,带着妻子韩权华出国考察,在英国、法国、比利时、荷兰、瑞士等欧洲国家游历。
在此期间,内战愈演愈烈。蒋介石知道卫立煌在国民党军中依然有着相当的号召力,一再要求他回国。卫立煌也知道蒋介石要求自己回国肯定是奔着打内战去的,但他已经不是当初“剿共”时的卫立煌了,不愿意和同胞在战场上相见。
因此卫立煌一再拖延回国的时间,还通过在法国的左派留学生领袖汪德昭给我党发了一封秘密电报,表明了自己的态度:为了尽快结束内战,他会尽可能和中共合作,但希望能绝对保密。
1948年初,在蒋介石一再施压后,卫立煌不得不回国。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,他刚一回国,就被蒋介石任命为“东北剿匪总司令部”司令,派到东北去和东北野战军交锋了。
蒋介石本来指望着靠卫立煌的能力和在国民党军中的威望,能够发起反攻,扭转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颓势。然而卫立煌本就不想打内战,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伤亡,卫立煌采取了固守不出的战术,集中兵力守卫沈阳、锦州、长春三个大城市,尽可能避免与解放军之间的交战。而对于其他各地守军的求援,卫立煌一概置之不理。
这样一来,除了三大城市之外,东北其余各地相继被我军解放。蒋介石急得不行,一再下令卫立煌出兵支援,但卫立煌却想出种种办法拖延,拒不出兵。蒋介石见东北形势日益恶化,只得下令卫立煌改变战术,将主要兵力用于固守辽西走廊,打通山海关——锦州——沈阳一线。但卫立煌知道这样就要和解放军野战,再次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。
5月初,蒋介石眼看固守沈阳已经不可能,索性命令卫立煌退守锦州一带,但卫立煌依然不动如山。蒋介石见卫立煌不听指挥,又试图派廖耀湘和范汉杰接管卫立煌的指挥权。然而这两人的资历和能力都不如卫立煌,因此东北国民党军依然在卫立煌的命令下按兵不动。
9月,辽沈战役打响,锦州告急。蒋介石直接飞到北平指挥,要求卫立煌率主力西进,救援锦州,卫立煌表示兵力不足,无法西进。蒋介石大怒,索性在10月初直接飞到沈阳,越过卫立煌亲自指挥部队,要求廖耀湘迅速带兵驰援锦州,但为时已晚。10月15日,解放军攻克锦州,一举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。
10月18日,蒋介石又飞到沈阳,要求卫立煌出兵收复锦州,同时试图以杜聿明取代卫立煌的位置。同时蒋介石明白沈阳已经无法坚守下去,又暗中下达了破坏沈阳的命令。但卫立煌依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制止了联勤总司令郭干破坏沈阳的计划,给解放军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沈阳城。
解放军进入沈阳前,蒋介石派专机将卫立煌送往北平。11月,蒋介石得知卫立煌与我党暗中联络,气得火冒三丈。他当初敦促卫立煌回国本来是为了让他帮自己的,没想到这个长期追随自己“剿共”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居然成了“叛徒”。但卫立煌在国民党内威望很高,蒋介石也不敢对他下狠手,只能将他软禁在南京。
1949年1月,国民党发生了内部斗争,蒋介石被迫“下野”,李宗仁上台,卫立煌也被释放,但依然受到特务的严密监控。但卫立煌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成功摆脱特务逃到上海,后来又到香港定居。在香港时,蒋介石多次派人游说卫立煌,希望他能去台湾。但卫立煌对蒋介石早已失望透顶,不但自己不去,还劝自己的老部下们也不要去台湾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49年时其实卫立煌也被列为“战犯”。有人可能觉得奇怪,卫立煌在此之前就已经和我党联络了,我党明知卫立煌作出的贡献,为什么还要将他列为战犯呢?
这一问题其实后来周总理向卫立煌解释过:因为当时卫立煌已经被软禁,许多人怀疑他“通共”。如果这时候大家发现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被列为战犯了,唯独卫立煌没有被列为战犯,那不就等于证实他“通共”了嘛,恐怕李宗仁也不会释放他了。
而卫立煌在香港时依然心系大陆,每天都看报纸。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,卫立煌高兴得彻夜难眠,还向毛主席发出贺电:“先生英明领导,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!”
1954年,我党发出了欢迎海外人士回来共同建设祖国大陆的号召,卫立煌得知后很兴奋,也想回来,但对自己身上“战犯”的名号还是有疑虑。周总理得知后便委托韩权华的侄女韩德庄给卫立煌做思想工作,并解释了将卫立煌列为战犯的原因。
于是卫立煌终于放下心来,于1955年3月14日启程返回大陆,3月15日抵达广州。毛主席得知后亲自给卫立煌发去欢迎电报,中央也为他准备了欢迎仪式。
4月6日,卫立煌抵达北京,周总理亲自前往车站迎接,朱老总等6名元帅也都到场欢迎。毕竟卫立煌这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是真正的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也算是解放军的老战友了。
卫立煌回国后游历祖国各地,并以老上司、老朋友的身份给还在接受改造的国民党军将领们做了许多思想工作。1960年,卫立煌去世,周总理亲自主持了公祭大会,并将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卫立煌过去虽然曾走错过路,但终究站到了人民的一边,为减少内战的流血作出了巨大贡献,自然值得我党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