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、婚 礼
在解放前,我县的男婚女嫁,除了知识分子半由父母半由自己择选外,普通人家概由父母主持。男女再婚者则一般由自己抉择。乡人常言道:“先嫁由父母,后嫁由自己。”
从择婚一直到结婚,都是习俗相沿,随环境而变革的。中等以上之家,要求“门当户对”。贫穷之家,女子稍有些姿色,便可“女嫁高门”。而二是贵之家,女子若是奇丑,或生理上有缺陷时,做父母的必须贴男家房屋若干,土地多少亩,现银几十两。嫁后女子的给养,还仰给于女家父母,纵然父母去世后,她的哥哥弟弟,对于这份给养也是毫不吝啬的。
其它中产人家,有房有地,自家耕作,他们或嫁或娶,条件不高,订婚时不必另外出一份高价的聘金。越是贫苦人家,聘金越高。自我有记忆以来,男家须送给女家现钱一百吊,后来,逐年增加,竟有达到二百多元者,现银除外,还要什么衣料,首饰、化妆品等,习俗越演越繁。兹逐一说明如下:
一、订婚:
除少数至亲厚友自行为儿女订婚外,绝大多数或依朋戚之介绍,或托媒妁之说合,而为儿女订终身大事。亲上加亲称为最上等的婚配。此类婚姻,大多是姑舅联姻,或两姨结亲。彼此知底儿,无所谓聘金,不过要由男家送给女家相当的礼品,如衣料首饰等,女家也要送给男家鞋、衣料、文房四宝等。婚姻的告成,先由男家购买现成的双喜红帖一套,填写男子的姓名及生辰,次填女儿的姓氏及生辰,末写主婚人的姓名。央媒妁,或另请介绍人(自搞的)将婚帖及礼品送交女家。女家将男家的双红喜帖留下一份,另一份返还男家,叫作“回启”(男家给女家的名“送启”)。
自清光绪甲午年后,大多数女家嫁女逐渐改变,由简单而繁琐,甚至于很鄙薄地向男家索取现钱衣饰等物。忻州向来是人稠地窄,男子多出外经商。未婚者每次回乡,必欲在这短期休假内成婚,媒妁及女家获悉如此情况,故要求礼品甚奢,男子急欲成就婚事,便是“要甚给甚”。因为这种情况,所以乡人便有如此的歌谣:“不娶老婆富光棍,娶过老婆净打尽。”
男婚女嫁完全由父母主持,选择媳妇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,有的为了“门当户对”,竟然还有指腹为婚的,也还有自己的儿子才五六岁便订了十四五岁的女子。为了代理家长操持家务,媳妇的年龄总要比男儿大四五岁或七八岁不等。还有一种坏习惯:“早婚”。自己儿子才七八岁,娶了个大媳妇,笑话百出。每晚儿子不愿与媳妇同居,媳妇或背或抱回屋后,还须给以希罕食品。不然的话,翁婆就要骂媳妇没出息。
媒妁给人介绍婚姻,原为赚得几吊现钱,和吃吃喝喝;有的在男女两方捣鬼说假。因为男方基本上不容易见到女子的面貌,媒人每每从中夸大其词,说得天花乱坠。结果因女子太丑,媒人常有挨打的。或有女家父母嗜食鸦片,为图银钱,把女儿许配给不象样的男家的。有的姑娘表示:“宁死不嫁王八家”,甚至有把女儿逼迫自杀的。
订婚时男家赠送礼品,本应量力而行,备办些衣服首饰送给女家就对了。后来一切礼品竟由女家指定。光绪甲午年前后,女家的要求不过猴儿布(古老的印花布)两匹及零星首饰几件,到了民国以后,女家要求的渐奢。有的要闪缎衣料几件,银首饰几件,糖几斤。从前,女子以年龄定价,一岁一吊钱(制钱),民国后,每岁银币十元,有姿色者价愈高贵。
二、迎娶:
男家选定结婚日期时,预先遣媒人通知女家(提前几个月),女家如无异议,双方各自准备:买猪、准备小麦与黄米及应用蔬菜,缝新衣、修理喜房等。乡村中除衣料外,吃食大部都可由自家生产。及期一切都准备好了,又由男家遣媒人送女家红帖一通,名为“会亲”,它是与女家亲翁互商为儿女结婚的吉日。其实佳期已定,而帖上不能写,只由媒人口头通知某月某日。习惯相沿,虽名为会亲,而实际上只是由媒人谈一些迎娶的琐事,双方亲翁并不会谈。
佳期将届,富裕之家事前杀猪十余头,贫寒之家也有把自家喂养的猪杀了的,也有临时买几十斤肉的,黄酒也酿成了,白面、糕面也准备停妥。吉日的前两天,亲戚男女眷属,都来帮蒸馒头、搭花堂、赁喜筵所用的家俱。吉日的前一天,厨子已经来了,未出服的本族家的佃户同来帮忙,名曰“上事筵”。事前由主家吩咐是甚么席面:富裕之家,“四肉盒子”,其次“水菜盒子”。所谓盒子,即长方形之食盒,内有十二个盘组成,四肉盒子的内容即白片肉、蒸肉、鸡蛋片、排骨肉四种;干果四样:瓜条、荔枝、青梅、无核葡萄;时菜四种:藕、葱花、鹿角菜、豆芽。盒子里都是冷菜,热菜都盛在极小的磁碗内,它的配置也是四荤四素四小菜。四荤:烧肉条、煎肉块、鸡蛋块、肉丸子。四素:辣粉条、葫芦条、金针、海带。四小菜即应时小菜四样(农家自己产甚用甚)。汤(煮肉汁和以鸡薄片切碎、山丹花、葱花、胡椒面)不定量。酒足用。但是清贫之家,预先告与厨子,共准备几桌席,每席四人,佃户杂役五人,每桌只破费猪肉二斤。女眷帮厨工做肉丸子,还继续蒸馒头。
大家总动员,送喜帖,预邀亲朋参加嘉筵,执事人员都由主家分配任务,如:礼房、招待员、伴郎(伴女婿),娶亲的(必须择德高望重之族长)、放炮的,荷红毡的、总领队人等等。这一日女家着人送到男家衣箱衣柜等。富裕之家,平面推光漆的箱柜等,价值颇贵,中产以下人家仅有大柜一顶。男家须给与每个送柜人现钱若干(叫做给喜钱,几十吊至几吊不等),款待酒席,饱食而归。到第二天即良辰吉日。
男家于清早着人送与女家二人抬的食盒一套,内盛猪头一个,冷食盒一具,大饼三十余个(每个直径一尺以上,共需面粉五十余斤),黄酒一大壶,奶布成衣料一件。意即赠与新媳妇的奶娘。女家回礼,原酒壶内装满豆、股儿食(特制花馒头,有底,以四个不同的果类型组成,如:石榴,多子之意,桃,高寿的意思等。)两个,五色涂抹,上杂插以十二属相的模型的馒头,工极精细。事后只许新人两口分食。每次差遣,去人都得到相当的喜钱。早饭前新郎新妇都要请族中十全的童男童女给他们“开脸”,方法是用五色丝线在他们脸上作十字交叉的两按即妥。事后即赠与开脸人馒头、糕若干,作为谢礼。
上午八时左右,差不多每件事都准备好了。响工(乐队)多则九人(乐器要顶两个响工,所以九人要算十一个人的工钱),轿子及轿夫,荷仪仗的儿童等等都到齐了。喜乐一奏,即开早饭,小菜几个,杂烩菜几个,馒糕尽饱吃,喝的是带汤的豆面条。饭毕,亲友渐至,礼房先生颇忙于登记礼物:现钱、衣料、最省钱的是膝衣(妇女腿上装饰)一副。
总管先生安排起“起马筵”,这桌席面是:娶亲的长老、伴郎、新郎及主婚人,新郎首座,次长老(左),再其次伴郎(右),主婚人末座。主婚人酌满了第一樽酒说道:“今日我儿吉日是成人授室的开始,为父的给你一樽酒,你喝了这樽酒,从今日始便逐步往成人的路上走……”,挨次酌饮,饭毕拜祖先(三叩首)。出发时,走在前边的是圪瘠锣一对(在旗上的一端挂着),伞、盖、飞虎旗、行牌、朝天镫、木瓜等仪仗,乐队,随行者即娶亲的长老、伴郎、新人的四乘轿子。若是长老曾有过举人或进士功名的,轿子色彩还要称他的身份,第二个轿子是为伴郎准备的,第三个轿子是新郎的,第四个是新妇的。这一小队衣冠楚楚的人们,纵然新郎尚未进过学,但亦允许他头戴铜顶,伴郎相当是秀才了。起程时在村里都须步行,由长老指导要给在街头两侧观众作揖。若是观众也有长老时,娶亲的长老也须给他作一揖。这一队人马,最先的领队人,是放炮的,不停的沿街放炮,所以两旁的观众都集中了视线来看他们。出村后上了轿子,浩浩荡荡地向新妇村子进发。
普通人家不用仪仗,也不用四个轿子,一则因他族内没有功名人,再则因他们是勤俭节约的农工户,他们极普通的是两个轿子,响工五六人,厨子一二人,其它帮忙人也少。
娶亲的队伍临近女家村时,整理一下队伍,该下轿的下了轿,和在本村一样,进村见了观众须要作揖。到了女家门口,仪仗分列两行,娶亲的长老率伴郎与新郎徐步而入。此时女家亦准备迎亲的长老一人(两方身份相称)导入礼堂,娶亲长老正要下拜时,迎亲长老急忙扶持挡驾了,如此他仅作个揖,伴郎与新郎同时必须叩许多头,然后导入座位。新妇之亲哥或弟,双手摔来盘子一个,内盛金花两朵,红、绿丝绸、左右分开搭在新郎肩上,又在胸前及背后交叉,结个有花朵的结子,绸稍下垂与长袍并齐。又把一件红绸给伴郎搭上。夹红毡兼放炮的人,进前递给献花人礼品,折合现钱若干吊,然后退出。此时双方长老谈笑。先茶后酒,席面叫做“八八席”,八大盘、八大碗、山珍海错次第送上,中间还有腰饭(点心之类)。娶亲人离席后,又进来上品香茶,总领队人揭开礼盒赏给女家每个供役人,女家亦按来人的多少,每个都有相当的赏赐。之后,总领队人促请新妇上轿。在这个时间内,正是新妇的亲娘向伊女做最后的嘱托,不外“必敬必戒”“毋违夫子”之类的话。迨新妇上轿了,然后娶亲的长老导伴郎及新郎再叩若干头后,即分别上轿。大门外鞭炮一响,鼓乐大作,总领队人即响几声大炮,表示起程了。队列整齐严肃,迎亲的长老送出大门而返。女家又派男女送亲人各一,随在喜轿后头,女方送亲的车上随女仆一人。这一大队人马,又浩浩荡荡地直返男方村子而去。
我乡有句谚语说:“旗伞执事有顶子,四肉盒子有饼子。”这是说明凡使用仪仗的必须是有功名的或宫宦人家,要有四肉盒的设备,必须附加饼子(每个四分之一斤重,如混糖饼而粘有芝麻)。
娶亲的队伍将回到自己村子的时候,纸炮一响,早有伺候在村外的灯笼、火把,齐来参与行列,灯笼布置在第一个轿前,火把布置在新妇轿子的前头。将到家门前,院里人把大门口的旺火点着,当婆母的端着半碗麻油,内藏油糕一个,将麻油泼在旺火上,油糕则被乞丐抢去吃了。这火上加油,取“兴旺”之意。接待新人的,女家男女送亲的,一齐立在大门口或二门等候。花轿到来,圪瘩锣重重地先响两声,大门口的鞭炮便接着响了起来。仪仗分为两列,第一第二轿子进了头院,放在两旁,长老与伴郎自动下轿,伴郎急趋第三个轿子前接下新郎,女人们护新妇的轿子入了二院,搀下新妇,另外派定男女执事,迎接回男女送亲的家人。此时,有一人突然而来,不管三七二十一,抢了别人的红缨帽戴上,又向礼堂端了草料盘子,跑到新妇面前,一边说唱快板式的下轿歌子,一边把草料撒在新妇头上。响工用劲地吹奏“得胜还朝”的乐调。当新妇足踏红毡走到礼堂时,说快板的说了吉祥话数句后,新郎即向礼堂上的天地神位跪拜四次,新妇立而不跪。当新妇初下轿时,珠翠满头,面遮红纱,足小如钩,步履甚艰,一步一寸,两边各有一女侍扶持着。新郎下得轿来,三两步即到礼堂,跨过马鞍,手持弓箭,箭头瞄指何方,算命者预先安排,待新妇来到,即撤去弓箭,拜毕,被导入洞房。此时说快板的即信口开河地乱说一气,惹得大众哄然大笑,青年男女们为着取笑新人闹一气喜房,甚么交杯换盏呀,喝和气粥呀……。
喜筵开始了,席分普通席与特别席。款待女家送亲的,若是有功名的或是做过一任官的得享受“上八八”的特別席,家族和普通亲戚们吃四肉盒子席。执事者各司其事,有条不紊,正在猜拳行令之际,来道喜的络绎不绝,不用说这是要花费一些钱的。男人们吃饭抢着饮酒不提。且说女人们席上,真是特别,她们不吃不喝,只顾分得若干肉块、饼子、干果等,另备草纸,包回去再赠别人,自己却是饿着肚子回去。席散了,一般客人都回去了,女方送亲的和她们的女仆也被请到别屋休息去了,而闹喜房的却翻天复地闹起来,新郎新妇几乎是一夜不得安眠。
次日早饭,仍如昨日,主食馒头、糕、杂菜与小菜,喝的豆面条。饭罢,才开始拜祖堂。拜祖堂时,礼堂陈设大异于昨日,一幅大幕,上绘祖先牌位,桌上供席面,陈列亲朋礼品,先是主婚人上香奠酒,行跪拜礼毕,然后导新郎新妇入席,遵唱礼人的唱导,依次叩头,拜完祖先,再拜父母尊亲等毕,男先退去,留女谢拜礼。唱礼生再念“祖母湖绉裤一件,拜,你三姐膝衣一副,拜……”拜毕,妇亦退下。其次是家族亲朋祝贺道喜,在洞房新两口抓钱,看谁抓得多,俗名“抓富”。
三、回门:
一会儿娘家小舅子来了,手持请帖,请他姐夫偕同他姐回门。原来送亲女人偕同新妇并女仆一车,新郎与小舅又同一车去女家,这叫作回门。这一对新夫妇回门去,首先按辈数行礼毕,导入洁室,陪伴他的都是些同辈人,在这里如同昨晚逗新娘一样,大家来逗新郎。
四、送三:
到第三天新娘子和她母亲,新郎等又回来了,这叫作送三。送三的这一天,早午都有席面,富裕之家又雇响工大吹大擂,又设筵席整整热闹一天。第四天又回娘家去,叫做回三送四,再回来后住下了,每次行动悉听婆母的吩咐。
男家婚事结束时,除开付一切喜钱外(男女仆役个个有、份),还要谢请过执事们及供奔走的人们,在第四日再吃喝一天,还要另外谢馒头、糕及肉食多种。中产以下的人家或比较勤俭节约的人家的婚事,不过杀上一口猪,麦米足用,酒自酿,花轿两个,响工五人,乡人也不贵备他们。清贫之家,遇了同一吉日轿子与响工价昂,自愿作第二家赁用者,第一家的媳妇已经娶到家门,才来他家,所以他的新妇到门,多在半夜里。有时喜钱给得太少,响工当下嚷起来,说是争喜钱。主人不给时,他们便将乡间的淫词浪调吹奏起来。
民国成立,对于婚事,由繁入简。知识分子的嫁娶,不完全由父母主持,一般先征得子女同意,然后婚约成立。娶媳嫁女礼节,也省事得多了,但封建思想浓厚的人家,或为了夸耀于乡党朋友,也有模仿旧礼,大肆铺张的。